文征明除了是明代绘画四大家,还是江南四大才子,文章功底自然不用多说,他的书法成就也非常的高,尤其是小楷。他还倾家族财务,两代人花费大量心血精力刻就了明代刻帖之冠的书法法帖《停云馆帖》。关于这本书法法帖的艺术价值和相关介绍已经写过大约三篇文章,同时文章附了《停云馆帖》前六卷的高清图。
宋代法帖成就影响明代法帖很深:
明代书法法帖不同于宋代的经典书法法帖是官方主持刻制,刻帖是牵到雕版印刷术,在古代印书尤其是书法法帖没有经济基础和一定实力是很难印制的,在宋代也只有官方和一些地方*府才有这个实力来进行法帖的刻制。
停云馆帖卷七停云馆帖卷七停云馆帖卷七停云馆帖卷七停云馆帖卷七停云馆帖卷七停云馆帖卷七书法法帖虽然也属于雕版印刷的范畴,但是其普通书籍又不一样,普通书籍只要刻版清晰易识别即可,使用的字体也是当时公认的楷书大家的字体,不会过多注重艺术价值。但是书法法帖却不同,因为众所周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名家的书法都是墨迹传世,唐代的书法墨迹和碑刻拓本是并存的,碑刻是起立功、立言、记功、墓志和教化全民责任。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古代遗传的好多私人的法帖相当一部分是自己临摹自己装订,但这样的法帖也只能小范围交流,而且收录也仅限一家或者两三家之作品真迹,虽然如此仍然珍贵,尤其是一些书法名家的的临摹集。不过即使是雕版印刷的小批量出版,所遗传到今的法帖也并不多了。这同印刷数量少也有相当大关系的。不会像现代印刷术一样动辄几千本几万本的印刷。
郁岗墨妙不论是书法墨迹还是碑刻拓本数量是很稀少的,到了北宋则是官方召集大量书法高手把历代书法名帖包括碑刻进行摹勒(大部分是使用钩摹法),刻制到木版或者石版,再重新进行拓印结集出版,比较有名的就是《淳化阁帖》和《大观帖》,这两个书法法帖影响后世很深,这也是历史上最早刻印的综合性收录广泛的书法法帖。也是北宋书法名家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证明北宋官方非常的重视文化传承和教育。而且两宋的印刷术和法帖也极大的影响到了明代书法法帖的发展。
淳化阁帖大观帖明代江南书法法帖的发展:
明代经过魏晋南北朝、北宋末年这两个中国历史最大中原人才、财力南迁并集中到江南地带,使得江南地区有了人才、财力的丰富积累,加上江南本就是鱼米之乡,经济富庶,使得以苏杭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在明代达到高峰,商业发达,同时很多文人家族同时也是有经济来源和经济收入,相对也非常的富庶,好多江南的商人就开始往儒商发展,也开始追求更为文雅的追求,就是文化艺术类的,在古代书画是最高雅的艺术,有了这方面的需求之后,他们或者参与书法绘画帖的出版工作,或者收藏一些名家字画,这些因素也影响了了明代书法法帖的发展和出现。在明代,印刷术比宋代更为发达,雕版刻手出色者也非常多,可以很轻松把墨迹原本还原到版上。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苏州的经济发达加上宋代的书法法帖《淳化阁帖》、《大观帖》之后,元明两代官方再无刻帖出现,当然也许当时《淳化阁帖》和《大观帖》也传世较多吧。不过这两个书法法帖传至明代时,拓印的母版已经散佚不齐了,传世的纸质拓本也残缺不全了。而且明代的文化需求又非常旺盛,书法爱好者众多,明代的书法也普及到整个社会,这时不仅是文人的需求还有社会普通大众的需求,急需要一个新的全的书法法帖出现。当然宋代也一个比较出名的私刻法帖《绛帖》,这也许影响到了明代私刻法帖的流行。
绛帖上面讲过,书法法帖需要经济实力,如果再加上社会需求大、缺乏相关的书籍,那就会发生巨大的机遇。所以到了这时候,官方刻帖是没有希望了,这时民间有经济实力,收藏名家书法真迹也多或者他们能交流和共享到更多书法真迹,自然就产生大量的私刻书法法帖。
停云馆帖卷八早期所刻的《东书堂帖》、《宝贤堂帖》和后来的《停云馆帖》、《真赏斋帖》、《余清斋帖》、《来禽馆帖》、《戏鸿堂帖》、墨池堂选帖、《郁冈斋墨妙》、《玉烟堂帖》等,都是很出名的法帖。与此同时,一些文人雅士搜寻祖本《淳化阁帖》的兴趣也十分浓厚。当然汇集、镌刻肯定不如宋代那样宏大,这个可以理解毕竟一个是皇家主持的,财大气粗,皇家收藏也比民间多啊,再说皇帝征集自然会有人愿意献宝,何乐不为,加上可以肯定的是北宋时存世的原本肯定比明代多啊!但是明代的私刻法帖艺术价值和意义却是值得肯定的!不管如何这些法帖延续了真迹的生命,还原真本风貌达不到百分之百,但是聊却胜无吧?这些帖了的汇辑者或者是书法名家或者是有书法功底的,自然质量也有所保证。
宝贤堂帖文征明刻制《停云馆帖》前已经具备刻帖经验和收藏品的原始积累:
文征明除了是书法、文章、绘画成就斐然外,他也是一个收藏家(当然古代的文人们都有收藏的嗜好和兴趣),他也在明代流行私刻法帖趋势下刻印了《停云馆帖》,文征明的性格也在选辑书法原迹,在宁缺勿滥的精严原则下,伪书较少,所以名列明代私刻法帖之冠,当然《停云馆帖》因为石本也散佚相当多,现代我们看到也许会有些补刻,或者存在伪作,但是随着当今数码科技的发展,世界上各个收录中国字画的博物馆也大量开放了影印或者扫描的电子影像共享于世,版本也比较多,我们照样可以根据一些专业知识来判断整理出比较全的原本。
文征明、文彭父子两人就应至交华夏之邀进行了《真赏斋帖》的钩摹工作,当时同他们一同还有名刻手章简甫,法帖要转刻到木版或者石版的,然后再刷印或者拓印,刻手的功力会影响到法帖的还原度。
这个《停云馆帖》影响了后世很多人,也是文征明的最大功德之一,集家族二代二十多年时间才完成全部十二卷法帖,可想难度之大,耗费时间之长,而且均是上石然后再拓印,财力耗费比木刻还要高。而且发行后仿本摹本甚至伪本众多,可见其艺术价值在当时有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