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精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日本针灸大师谈艾灸值得参考
TUhjnbcbe - 2020/12/27 0:55:00

《艾灸通说》是日本江户时代名医后藤艮山〔-年〕之弟子、门人对其学术观点之笔录。后藤艮山是德川中期医家,艮山认为”万病在于一气留滞“,治疗要诀在于“气顺”。

日本宝历十三年(年),中国乾隆二十七年,《艾灸通说》刊行于世。《艾灸通说》传入中国后,湮没于中国医著的浩翰书海之中,声闻一度不彰,直到上世纪才逐渐被一些针灸辞书或讲义收录引用,注意到它的学术价值。下面介绍该书在灸疗方面的独到之处。

NO1

藏艾三年,捻卷成炷

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新鲜艾叶内含挥发性油质较多,灸时火力过强,易伤人肌脉。故历来以收藏3年以上者为上品。

对此,后藤采取先贮藏后加工的方法:其法是“四五月间,连茎刈取,曝干收叶”(《艾灸通说-制法精粗》),并不立即加工,而是先予贮藏,经二三年后取出,再予捣碎加工。

久藏的艾叶是否霉变,仅仅观其色泽,闻其气味,并不能完全判定,必须经过口嚼,尝其是否有霉烂味才能确定,如艾叶、口嚼气味俱脱者,慎勿用之。

后藤为制作艾绒制定了十分细致的质量标准:选出洁净者,放入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泥砂,再晒再捣,所谓筛去黑滓十次,风日透干亦十次。直至艾绒颜色淡*,质地细软,才能充作药用。这种艾绒易于燃烧,气味芳香,温暖透达,能发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散寒除积之功。

艾炷的卷制--后藤的方法是:先将艾绒烘干,再用“纸卷压转”,使之“细长如火叉状”,用时用剪刀剪取,使艾炷的一头呈斜尖型,另一头平直,将纸揭去后,艾炷齐整,“毛茨不起”“根下平正”。这种方法制作简便,艾炷不松不紧,火气温和,徐而不急,不致爆烈扩展,延及非灸组织,使人较易忍受灼痛。

现在,虽已很少使用直接灸法,但这种火气温和持久的方法同样适用于隔姜、隔蒜等间接灸,而后藤制艾过程中所具的巧思,也颇具启迪性。

NO2

小炷多灸,中病即止

后藤认为,艾炷大小均以鼠粪麦粒大为宜。孙思邈说:“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故隋唐以来,艾炷有“务大”的倾向。

后藤认为艾炷不可偏大。他说,“自予观之,大者痛楚苦恼,不可堪也”,病人难以坚持治疗。故灸疗治病宜以小炷多壮为原则。对此,他力辟古人陈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如王执中说“腹中疝痃癖伏梁等,唯须大艾炷”,此语被广为引述,而大炷治积则被普遍遵从。

后藤从自己的经验中认识到“今治积聚沉痼,乃炷小而壮数多者,为胜于炷大而壮少者矣”,即或深积大聚,须用大炷,也宜先予小炷进行试探,“须渐粗”,每壮递增之,让病人在逐渐适应中增加灸灼量。


  

历来中医在灸炷的多少上采取预拟壮数的方法,古书中不乏“发热,灸大椎二十壮;牙痛,灸合谷三十壮”一类记载。后藤认为,预拟壮数刻板而不识通变,施灸一如用药,也应“以知为住”(《艾炷大小》),中病即止,同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对灸治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当洞烛机先,有所防范,“宜早就事斟量之”。

NO3

灸治于外,神应于中

后藤认为,盖疾病发生乃“元气疲于大寇,不自能冲阵”,而艾灸之功在于扶助元气,“元气扶伤,勃然与之戮力,遂以去其邪。故灸治于外,神应于中;元气存则神能使气,气行血畅则阴阳调和,自能愈疾”。

所以,无论怎样“沉滞久痼”之疾,只要元气尚存,都可以外引灸火为“援兵”,“保元气于险地”,在这种情况下,扶元益气,须日积月累,以期“元气得势”,发挥作用,则“自可以补充其诸虚不足之地也”,脉脉艾灸提醒您切不可轻易放弃治疗。反之,如果元气大亏,神不使气,病人“就虚分死”,预后会十分恶劣。

“凡病者,惟元气之所当自治者也”。艾灸治病就是调动体内自身具有的抗病能力,或予鼓舞,或予培养,故灸疗过程中,搜索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针灸大师谈艾灸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