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2/17 20:49:00
人体的精、气、血、津液在性状、功能及分布上虽然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四者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组成均赖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导下,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一)精与气的关系1.精能化气藏于肾中的精可以化生元气,水谷之精也可以化生营气。精为化气生的本源,精足则人体之气得以充盛,从而布达全身,促进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同时在精的滋养作用下,脏腑功能强健,也就促进了气的生成。故精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精虚及失精的病人常常同时伴有气虚的症状。2.气能生精气生精是指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脏腑之气充足,功能旺盛,不断地吸收运化水谷之精,则脏腑之精充盈。因此精的化生依赖于气的充盛。气不但能促进精的化生,而且又能固摄肾精,使精聚而充盈,不致无故耗散外泄。若气虚则精的化生不足,或精不固聚,均可导致精亏、失精的病症。(二)精与血的关系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互相转化的关系,二者都来源于水谷,均经过有关脏腑的一系列生理活动而生成,故称为“精血同源”。1.精能化血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其中包括水谷之精与肾精,故称“血即精之属也”、“精足则血足”。如果水谷之精不足或肾精亏损,血液生成乏源,均可导致血虚的病变。2.血能生精人体的精主要贮藏于肾,来源于水谷,在其生成与转输过程中,血液是其重要的环节。(三)精与津液的关系精与津液的关系,主要是指水谷之精与津液而言。水谷之精与津液同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水谷经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其中既有水谷之精,又有津液在内,两者是同生同化的。在病变情况下有精亏而伴有津液不足者,有津液不足而致精虚者。(四)气与血的关系气与血是两类物质,在生命活动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气属于阳,主动,主温煦;血属阴,主静,主濡润,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故在生理上又是密切联系的,气与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资生,共同维系并促进生命活动。气与血的这种关系可以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来概括。具体地说有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能化气、载气五个方面的关系。1.气能生血气生血是指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营气直接参与血的生成,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气的间接作用。因为气的气化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可促进脾胃从饮食物中吸收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液。三是脏腑之气的直接参与。从水谷精微的化生,到心肺将精微物质转化为血液,都不能离开脾、胃、心、肺之气的参与。气能生血,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所以气虚日久常可导致血液生成不足而成血虚证。临床治疗血虚证或气血两虚证时,根据这一理论,在补血的同时加用益气之品,常可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2.气能行血气行血是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通过脏腑之气推动血液运行,如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等,均有促进血液循行的重要作用。如果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血行不利,均可导致血行迟缓,甚至形成瘀血。气机逆乱,血行亦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从而出现血随气升的病证。故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加用补气、行气、降气之药。3.气能摄血血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统领固摄血液之气,主要为脾气,故称“脾统血”。若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血不行常道而外逸,从而导致多种慢性出血的病证,治疗时宜用补气摄血的药物。4.血能化气血能化气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在机体对气的需求量增加时,血中蕴涵的清气和水谷精气(主要是营气)便从血中释放,以供机体之所需;二是血营养着与气生成的相关内脏(即肺、脾胃、肾),使之化气的功能活跃,不断地化生机体所需之气。所以说血能化气,血盛则气旺。临证常见久病血虚之人,有气虚之症。5.血能载气血液具有运载水谷精气、自然清气的功能,故称“血能载气”。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弥散,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血能载气”即是指气附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布达全身。故大失血者,则气无所附,可见气随血脱之证,宜速以大剂独参汤峻补脱失之气。(五)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这是气和津液在属性上的区别,但两者均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之精,在生成和输布过程中密切相关。津液的代谢,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温煦、气化、推动及固摄作用;气在体内的存在,既依附于血,亦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1.气能生津气生津液是指气是津液生成的主要物质和动力。气推动和激发脾胃的功能活动,使中焦之气旺盛,运化正常,则津液化生充足,因此津液的生成离不开气的作用。临床上对于津亏而口干咽燥的病症常以西洋参含服,即是气能生津的具体应用。2.气能行(化)津气行津液是指气的运动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脾气的“散精”转输、肺气的宣发肃降、肾气的蒸腾气化,促使津液输布于全身而流行不止,并使经过代谢的多余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从而使津液的代谢维持生理平衡。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利时,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随之受阻;或由于某种原因,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随之而不利。因此气虚、气滞可致津液停滞,即气不行(化)水;津液停聚可致气机不利,即水停气滞(阻)。从而出现气滞与水湿、痰、饮并存的复杂病理变化,故临床上常有行气与利水、健脾益气与祛湿并用的治疗方法。3.气能摄津气摄津液是指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津液经过机体利用后剩余水分的排泄,既不能潴留于体内,又不能排泄太过。这一过程除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外,还必须依赖气的固摄,才能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气对汗、尿的固摄,主要是肺、肾、膀胱之气的功能。如果气虚而固摄无力,可见多汗、遗尿等病症。故临床上常用益气固摄之法,以凑止汗、止遗之效。4.津液载气津液载气指津液是气在体内运行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流布全身。血能运载营气,津液能运载卫气。若津液载气作用失常,既可因痰饮、水湿内停,阻碍气机而出现局部胀满的“津停气阻”之证,也可因大吐、大泻、大汗等津液大量流失而气随之外脱,形成“气随津脱”之证。前者以利水、祛湿、化痰之法为主治之则气行胀满自除,后者常以益气养阴之法调理。5.津液化气津液化气是指津液能促进气的生成,为气的生成提供充分的营养。一方面津液能滋养与气生成的相关内脏(如肺、脾胃、肾),使其化气的功能活跃,不断地产生人体所需之气。另一方面脉外之津液能载气,当机体对气的需求量增加时,蕴涵于津液之中的气(尤其是卫气)便从津液之中游离出来,补充机体所需之气。由于肺能行津液,又是气生成的重要部位,所以津液化气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关。在病理上,多汗、多尿以及吐泻太过等使津液不足的病症,都能导致气虚。(六)血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均是属阴的液态物质,都有营养和滋润作用,二者密切相关。血与津液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同源”和“互化”。所谓“津血同源”是指血和津液都是由中焦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生成。所谓“津血互化”(又称“津血互生”)是指血和津液在全身循行、输布的过程中,血中的津液渗出于脉外,成为经脉之外的津液,流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润和营养的作用,此即血能化生津液;脉外的津液在濡养组织器官的同时,有一部分通过孙络渗入脉内,又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此即津液能化血。以上津液和血液的生成、血液的贯注与回流、津液出入于脉管内外等生理过程,充分体现了血与津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同源互根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血与津液的病变可相互影响,如在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以补偿血容量的不足,因之而导致脉外津液的亏损,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反之在津液大量耗损时,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减少,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较多地渗出于脉外,这样就形成了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的病变。因此对于失血的病人,临床上不宜采用汗法;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病人,亦不可妄用破血、逐血之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