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涌向西湖时,医生在前线拼命勇士 [复制链接]

1#

作者:苏沫

朗诵:高梦

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光源,只要我们以勇者之心,行仁者之事。

——兹心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高梦朗诵

最近疫情的形势越来越好:

?

2月27日,医院重症患者的治愈率从14%提高到64%,每日新增病例人数由最高峰例,下降到例;

?

医院在2月28日实现三零: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目前空余床位多张,终于实现了床等人。

很多企业都开始了复工潮,关卡也开始解禁,一部分人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疫情已经完全控制住了。

?

想必大家都察觉到路上已经有人不戴口罩了,超市、公园人也越来越多了。

?

前几天“口罩还要戴多久?”这个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位。

?

上海医疗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这样说:“这样的状态可能还要维持1到2个月,那时候没有新增了,基本上就可以把口罩摘了。但是现在不能到处瞎玩,正常生活正在慢慢回归,但是还没有到为所欲为的地步。”

?

但实际现在仍然是I级响应期间,全国每天都还有新增确诊病例,疫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

解除严格的警戒,好像是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但这更考验每个人的自控力,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狡猾的病*,它说不定正躲在阴暗处等候卷土重来。

?

一旦病*二次爆发,每一个人都承受不起。

?

或许是居家太久导致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占了上风,但是我们不应该丧失应有的警惕性。

?

疫情的防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短期内的积极变化,并不意味着病*已经被战胜。

?

大家千万不要放松警惕,不要聚众扎堆,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

千万不要因为一个人的麻痹大意,让举国之力的努力都白费。

?

一群人无知的狂欢

?

尽管媒体和专家都在提醒大家疫情尚未完全控制,但是抱着侥幸心理各种扎堆、聚集的人并不少见。

?

最近天气逐渐回暖,更是激发了人们出门踏青的热情,在家憋了一个多月的人,有些已经开始蠢蠢欲动。

?

2月26日,“南宁疫情人扎堆赏山樱花”,一度进入微博热搜前十名。

广西南宁的石门森林公园樱花谷的多株“山樱花”争相开放,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赏花踏青。

?

据统计,每天大约人在樱花谷观赏樱花,有网友反映有部分游客干脆摘下口罩与樱花留影。

?

这样扎堆出游的现象并不是个例,杭州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

前不久西湖景区解除临时封闭后,又赶上周末的天气非常好,断桥一天的游客量就达到人次,西湖边和湖滨商圈也是人满为患。

?

与此同时,杭州的植物园日游客量也有多人,人潮涌动的场面让人不敢置信。

?

中国有句老话,叫好了伤疤忘了疼,如今这伤还没好,很多人就已经忘了疼。

?

我非常理解居家一个月之后想出去透透气的心情,但看着这样密集的人群,让人不由觉得窒息。

?

随着疫情消息的好转,在这危险环境中狂欢的人也越来越多:

?

河南的一家胡辣汤店恢复营业,当天排队的人密密麻麻似长龙,网友调侃这是“拿生命在喝胡辣汤”;

?

杭州的某个商场恢复营业后,仅5小时营业额就突破万元,于此同时,当地刚有一名被确诊的冠状病*患者。

北京香山景区出现了堵车,好像完全没有疫情这回事。

?

更令人后怕的是这些人中,很多是不戴口罩的。

?

如果这些密集的人群中有一个人是病*携带者,将会有多少家庭被影响,疫情会不会又重蹈覆辙回到无法收拾的场面,后果也会不堪设想。

?

信息爆炸时代的众生相通过疫情放大之后,反差太大。

?

一边是无知人的狂欢,一边是勇士们的奋战。

?

很多网友谴责这样的行为,还有杠精反驳说:“解禁了,不就是让我们可以自由出门了,怎么不能出去逛逛了!”

?

倘若因为个人的一时之快,导致疫情反弹,这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

?

此时忍受的孤独,是为了能在下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好好相聚。

?

一场病*的持久战

?

这一个多月以来,在现在这个时间已经有名同胞确诊,人失去生命。

?

这不单单是一个个数字,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一个个破碎的家庭。

?

?

就在前几天,一名当当网员工就被确诊为新冠肺炎,而因此被隔离的员工就有66名。

?

由此可见,放松警惕的心态是非常可怕的。

?

抗疫的路还很长,上海医疗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在1月30日分析了抗疫的三种结局:

1、最好:2-4周内所的病人治疗结束,3个月内全国疫情得到控制;

2、最差:控制失败,病*席卷全球;

3、胶着:病例数在可控范围内增长,抗疫过程会十分长,可能长达半年至一年之久;

现在的情况看,我们没有达到最好的结局,但也幸运不是最坏的结局。

?

疫情的拐点还没有到来,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

李兰娟院士这样说:“我们不能单从确诊、疑似病例等数据的下降来判断疫情的拐点,只有把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来,那才是真正的拐点。”

?

然而,想把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来,这是多大的工作量,病*比我们想象的狡猾的多。

?

就在昨天,一条“小区为新冠康复患者办欢迎仪式,结果患者复发了”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

?

江苏徐州的一位新冠治愈患者医院隔离了14天,社区和邻居们在他出院时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

没想到的是,仅仅三天后,王先生复检时发现核酸检测又呈阳性,目前他已经入院治疗,而他所住的单元楼和参加欢迎仪式的所有人员都将被隔离。

?

?

所以说,病*的14天隔离期虽然适用于大多数人,但并不是绝对的,我们仍需时刻做好防范措施。

?

最近已经出现过很多非常规案例:

?

四川成都望江的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回家十天后又复检出阳性。

?

罗先生是无症状确诊病例,从武汉回到家,身上携带的病*把自己的父母感染了。

?

舟山一男子核痰咽检测阴性,但是其粪便为阳性。

?

这些病例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敲警钟:病*非常狡猾,我们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

?

中国呼吸与危重症专家王辰在采访时这样说:“新冠状肺炎可能转为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

病*可怕,人们的无知更可怕。

?

一个人的侥幸,可能会让病*卷土重来,也有可能让这场全民战役前功尽弃。

?

病*爆发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是局外人。

?

一群勇敢的开路人

?

疫情从最开始的一发不可收拾,到现在初步取得的成效,我们都很清楚是谁的功劳。

?

很多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警务人员、辅助人员等等,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普通人争取了时间。

?

我们不用奋斗在一线,也不用面对被感染的风险,只需要做到少出门不扎推就够了。

?

当我们宅在家里抱怨无聊时,前线医生痛声疾呼:“只要我们这身防护服没脱,你们就呆在家别出来,否则我们就白拼命了。”

?

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有人在默默负重前行。

?

一个多月里,我们的国家流了太多的血和泪,这不该被忘记:

?

2月18日,年仅51医院的院长刘智明因在抗疫过程中感染病*殉职,妻子追着灵车撕心裂肺,想要放下一切去陪他。

2月20日,29岁的彭银华医生因在抗疫一线感染新冠肺炎殉职,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正月初八他将和未婚妻举办婚礼,如今他走了,留下了未婚妻和4个月后就能见面的宝宝。

?

2月21日,蓝天救援队队长许鹏在运送抗疫物资的途中车祸殉职,他的最后一条朋友圈是这样:“孩子要乖,爸爸去武汉打怪兽!使命、责任、无惧、坚守!”而如今美丽的谎言还在,孩子却永远失去了爸爸。

?

2月23日,武汉的一名29岁的夏医生在救治过程中被感染了新冠肺炎殉职,她的孩子才两岁多,她也是孩子的母亲,别人的妻子,父母的宝贝女儿。

?

这样一出出的悲剧,这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仍旧不能为我们敲响警钟吗?

?

《论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

疫情的缓解,是无数勇敢之人抛弃生死坚守的结果。

?

我们有机会等着春天到,花儿开,然而那些勇敢的人却倒在了春天到来之前。

?

为什么这些勇敢平凡人的生命,都拯救不了另一些平凡人的肆无忌惮!

?

那些扎堆乱跑的人,你怎么对得起这些在疫情中牺牲的战士们!

?

每一场悲剧不发生在自己身上,都觉得与己无关,然而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

疫情还没结束,千万别让一线英雄血汗换来的成绩功亏一篑。

当你想出去的时候,医院里还有多少感染者在和死神作斗争、多少家庭还在水深火热之中。

?

当你觉得口罩闷的时候,看一看一线冲锋战士厚厚的防护服和护目镜压出血的鼻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

?

终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会康复,我们不用带着口罩就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我们的孩子能够正常去上学。

?

现在的形势越来越好了,大家再加把劲,坚持做好自我防护,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疫情总有一天会过去。

?

等到那一天,我们再相约去看花、看海,好吗?

?

窗外的小草已经萌芽,春天还会远吗?

更多延伸阅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