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圆医生。应朋友的邀请,今天给大家讲讲平时很难听到的一些膏方小知识。
膏方小知识
“膏”字含义有点妙,亦食亦药五味调,万般方法万人疗,日常养生是正道。
很多朋友都知道,膏方是我们中成药的一种制剂类型,但大家鲜有了解,膏方其实也是食品,是从“药食同源”理念中走出来的:亦食亦药的智慧结晶。
其中,学问关乎吃,更关乎吃出健康,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断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
1
“膏”字含义有点妙
名称:膏方
解释:膏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肥,《古今韵会》解释为凝者为脂,泽者为膏。《元命包》:膏者,神之液也。《博雅》:膏、滑、泽也。《周礼·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膏物。郑司农曰:膏物,谓杨柳之属,理致且白如膏。又五谷之滑者皆曰膏。《山海经》西南黑水之闲,有广都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郭曰:言味好,皆滑如膏。《天工开物·膏液》:“草木之实,其中韫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借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
那么一大段的古文,告诉我们:
①膏是指一种粘度较大的非纯固态又非纯液体的营养物质;
②液体通过增稠可以变成膏状,而相反膏状物体要变成液体,则需要通过一些方式如加热等。
2
亦食亦药五味调
最早应用:膏剂
解释:膏剂应用早出现在《山海经》、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等书中,主要是用动物脂肪加工后做成膏剂,作为外治法来运用,比如外涂皮肤防治皮肤皲裂,治疗刀剑外伤等等,这都是古人为了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求生存所想出的应变方法。
到了汉代,随着张仲景采用乌头煎煮熬成的药膏治疗寒疝,膏方逐渐从外用走向了内服。魏晋南北朝,医家开始将补益类的方剂做成膏方,如“地*煎”。唐代的《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采用了和现代膏方制作工艺近似的水煎煮、去渣取汁、再浓缩的工序,这种最初的药膏也被逐渐被叫做“煎”,也诞生了诸多的以单味中药为主的膏方成方,如:“苏子煎”、“杏仁煎”、“枸杞煎”等。从宋代开始,朝廷和百姓逐渐重视保健和食补。内服膏方逐渐以“煎”和“膏”互用,如当归膏、生地*煎方等。那时的古人逐渐认识到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但食物中有着相反相忌的规律和属性,贸然乱吃轻则五脏不和,重则引发疾病。所以历朝皇帝任命太医掌管饮食,选用没有*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具有补益作用、与饮食协调的药物制成味美但协调的“煎”和“膏”,每日服用而追求延年益寿。如用人参、生地、茯苓、蜂蜜制“琼玉膏”,用枸杞制“金髓煎”,用天门冬制“天门冬膏”等,多是从宫城内流传民间的名方。
3
万般方法万人疗
从清代至今,膏方更趋盛行,《理论骈文》甚至提出“一切脏腑之病皆可用膏。”而且出现了大量的素膏、清膏,针对温病治疗非常有效。也逐渐出现了现在大家最为熟悉的以讲究滋补肝肾,调补后天脾胃为主的冬令膏方。我们知道,膏方可以运用在很多方面:治疗慢性疾病、改善亚健康、调节女性月经、老年人延年益寿等等。但仍有很多误解并没有被大家所重视:
①膏方有素膏和荤膏,清膏和蜜膏(膏滋)之分,前者以是否添加动物类药物为区分要点(如阿胶、鳖甲胶、鹿角胶等),后者以是否添加甜味辅料为区分点(如蜂蜜、糖等),除了宗教信仰问题外,有很多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痛风病的患者,就非常不建议吃荤膏和蜜膏,因为这些病是因为“食用肥甘厚腻之物而发”,如果再服用荤膏、蜜膏,非但不能保健治病,反而会加重疾病的发展。对以上的患者来说选择素膏和清膏更好。
②小孩子吃膏方,处方一般以健脾益气等平和方法为主,最好以素膏为主,少用荤膏。
③吃膏方前根据疾病情况要吃2周或更久时间的“开路方”调理身体,尤其是现在的患者,很多都是“三高、四高”,血管情况很差,不用一段时间的中药化瘀通络,排*扶正的话,直接吃膏方往往容易适得其反,轻者上火出血,重则诱发疾病。
④很多患者有着“用钞票买健康”的想法,认为膏方越贵越好,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正所谓“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根据各人的不同体质进行辨证而开的定制膏方,才是最佳选择。
4
日常养生是正道
说了那么多,最后还送大家一段话:“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肉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则补精益气。虽然五味调和,食饮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疾,少者为益。百味珍馔,日有慎节,是为上矣。”
不如学学古代皇帝们,生活即养生,吃的杂一点,喝的少一点,膏方来一点。
#想了解更多?
医院
指南
慢性胃炎癌前病变门诊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