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楼梦小说里秀中药药方,你怎么看 [复制链接]

1#

《红楼梦》小说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中,秦可卿病重,贾府请了当地各路医生来诊疗医治,均不见效。偶然中贾珍从好友冯紫英处得知,有个叫张友士的太医,看病十分厉害。于是贾珍赶紧请张太医给秦可卿把脉问诊。一番号脉了解之后,太医先生给出了诊断结果,并开出了药方。

首先看病情诊断结果,如下:

贾蓉道:“先生请茶。”于是陪先生吃了茶,遂问道:“先生看这脉息,还治得治不得?”先生道:“看得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需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据我看这脉息,应当有这些症候才对。或以这个脉为喜脉,则小弟不敢从其教也。”

这段话看起来复杂,不好理解。本玩家特别制图如下,读者一望便知张太医的诊断逻辑。

清朝时候,医疗技术落后,没有CT、胸透等诊断设备,也没有验血验尿技术。诊断病人全部靠望闻问切,把脉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小说里这段文字,看起来不长,但涉及到很多中医知识。什么“左寸”、“左关”、“右寸”、“右关”,都是医学名词,如果不是业内人,根本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以前读到这段时,只知道是张太医看病的过程,然后一跳而过,主要看后面情节,此处不做深究。这次阅读,通过网上搜索粗浅学习了一下,了解了大概,发现其中自成体系,大有讲究。

下述为网络知识,非本玩家原创:

中医切脉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切按病人的两个手腕桡动脉的“寸、关、尺”三个部位,诊察脉象,判断病症之所在。中指所按的挠骨茎突处叫“关″,其前近腕端处叫“关”,其后近肘端处叫“尺”。左右两手的寸、关、尺,共六部脉,各自反映不同脏腑的病情。左手,寸为心,关为肝,尺为肾。右手,寸为肺,关为脾胃,尺为命门。

常见的脉象有二十八种,小说这段文字提到的有:

沉脉,脉来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病在内里。

数脉,一息之内跳动六次以上,比正常人多,主热症,数而无力,为虛热。

伏脉,甚于沉脉,重按着骨始得。见于邪气内闭、痰饮积聚等症。

细脉,脉细如丝,见于气血虚亏等症。

需脉,应为濡脉,即软脉。轻按可以触知,重按反不明,见于邪病滞留。气血不能运化等症。

通过张太医对秦可卿的诊断分析,从现代角度,本玩家客串一回庸医,大概判断是乏力,失眠,多汗,心热,倦食,内脏疼痛,月经不调。肯定不是感冒、骨折、癌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也不像是肺结核、肾结石,倒有点像重度抑郁的症状。严重失眠,导致精神萎靡,莫名疼痛,不思饮食。但是重度抑郁,如果不是病人轻生自绝,一般到不至于卧床病死,更何况贾府给秦可卿的营养补充非常充足。秦可卿这个病确实非常奇怪。

小说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预示秦可卿角色命运的谶词是: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批语里说,秦可卿是悬梁自尽。《红楼梦》初稿中,甚至有贾珍和秦可卿通奸、遗簪、更衣情节,早期版本描述秦可卿死亡的章回标题甚至叫“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后来的标题叫“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按照曹雪芹文字描述,秦可卿应该是超级美人

按照《红楼梦》早期创作文稿的情节,秦可卿通奸事败,导致每天精神紧张焦虑,于是引发严重失眠,导致重度抑郁,最后上吊自杀身亡。这个逻辑看起来比较合理,既符合当时社会道德逻辑,也符合现代医学行为逻辑。

跳出医学诊断过程本身,从曹雪芹露的这一手中医问诊专业分析过程来看,曹雪芹作为小说作者,在小说中置入这一段文字,可能他懂一些中医知识的,也可能是从某处抄录而来,显得情节真实自然。

张太医诊断完毕,开的药方是什么呢?

先生听了道:“妙啊!这就是病源了。从前若能够以养心调经之药服之,何至于此。这如今明显出一个水亏木旺的症候来。待用药看看。”于是写了方子,递与贾蓉,上写的是:

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地四钱

归身二钱酒洗白芍二钱川芎钱半*芪三钱

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

延胡索钱半酒炒炙甘草八分

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这个中药药方,已经有人考证,并非曹雪芹假想杜撰,临时凑数装样,而是有依有据。这个药方,古来有之:

圣愈汤,金·《兰室秘藏》。

生地*、熟地*、川芎、人参各三分(各1克),白芍、当归身、*芪各五分(各1.5克)。

水煎服,现代用量应酌增。

益气,补血,摄血。

失血过多,气血两虚,面色无华,体倦神衰,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弱。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崩漏、经期延长、不孕,以及冠心病心绞痛、颈椎病、膝骨关节炎等病症。

早期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月经过多、贫血、神经衰弱,全血细胞减少;又用以治疗手术后并发症、血精、痿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使糖原生成和蛋白质合成代谢增加,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增强。

从药方古代和现代的效用分析看,张太医也不是乱开处方的人,针对月经过少、神经衰弱,方子还是对症的。曹雪芹这里写出这个处方,和诊疗逻辑能够匹配对应,应该说,曹雪芹是真正懂一些中医的。如果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医的人,不太可能刚好编出两段文字,一段是诊断方法,一段是对应药方,两者刚好完全匹配。除非刚好其它文章中,有关于这种病情有头有尾且完整无缺的一段可供抄用。——从现在证据搜索来看,这种情况已经可以排除。而且,小说其它地方,对于林黛玉药方、薛宝钗药方的情节来看,曹雪芹确实懂一些中医知识,不管精通与否,基本知识应该是略知一二的,不然写到这些中医知识,不会这么自然准确。

这个药方的引用底本《兰室秘藏》,是元朝李杲撰写的中医处方合集,全书分二十一门,包括内、外、妇、儿临床各科。刊于公元年(元朝至元十三年)。可见曹雪芹是熟读过此书的,谙熟其中大量内容,在自己创作小说的时候,不仅恰如其分进行了灵活调用,而且在原方基础上进行了加工。

刘心武在分析这个药方的时候,得出结论,这个中药处方,隐含着秦可卿父母对她的暗语: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转变成明语就是:父母对你说:命令你就地自裁。刘心武称:人参是中药中的父药,白术是中药中的母药,人参白术就是父母的意思。本玩家认为这种解读需同时应用映射、断句、比喻三种方法才能完成,牵强附会,歪曲本意。而且为什么前面一句有隐语,后面的药名又没有隐语了呢?难道秦可卿和父母之间有密码协同机制,知道药名暗语只看第一行?刘心武这种解读有很多漏洞,难以自圆其说。

倒是这个药方原名叫《圣愈汤》,是否含有“圣谕”之意,或可探究。不过此处可以比较充分展示曹雪芹在中医习学方面的基本功力,是毫无疑问的。

深圳湾一号玩家

随性写作,不为名利,感谢赞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